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是什么,也叫中性白细胞,这是血常规检查的结果,它与患者自身的情况有直接的关系,所以要了解中性粒细胞绝对值的正常范围及其具体内容对我们非常重要,如果您对中性粒细胞的绝对值比较陌生,本文就为您详细介绍一下中性粒细胞绝对值的绝对值是什么。
血液中的血细胞成分包括中性白细胞(Neutrophil,或Neutrophil,又称中性白细胞)。白细胞绝对值指的是中性粒细胞计数中中性粒细胞的数量。中性粒细胞增高一般是指细菌性感染或者是机体受到疼痛、寒冷等刺激时所致;另外一些生理情况下也会稍微升高,如进食、运动等。
粒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1.5×109/L的时候称为粒细胞减少症;低于0.5×109/L称为粒细胞缺乏症。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原因很多(1)感染性疾病(2)血液系统疾病(3)物理和化学因素:放射线、化学物质和药物都可能导致粒细胞减少(4)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5)其他:系统性红斑狼疮、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过敏性休克等也可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
在白细胞中,中性粒细胞占70%,白细胞在血液循环和免疫系统中含量最多。所有类型的白细胞都是:嗜中性粒细胞50~70%,嗜酸性粒细胞0.5~5%,嗜碱性粒细胞0~1%,淋巴细胞20~40%,单核细胞3~8%。("嗜中性白细胞",即中性白细胞)
正常成年人的白细胞总数是4000~10,000/立方毫米。外周血涂片显示,平均有330飞升的中性粒细胞,直径在12-15微米(微米)。多核粒细胞与嗜酸性细胞、嗜碱性细胞一起称为多核细胞。
虽然中性粒细胞计数在2.5-7.5×109/升这一范围内都属于正常范围,但中性粒细胞计数在2.5-7.5×109/升之间。在外周血中,中性粒细胞的平均半衰期大约为4-10小时。
白细胞是抵抗微生物入侵的第一道防线,具有形变和吞噬的能力,在抵抗疾病和保护机体中起着重要作用。
嗜中性粒细胞经历了化学趋化过程。这种吞噬细胞通常存在于外周血中,但在感染或发炎时,尤其是受到细菌等微生物的侵入,导致感染时,会产生趋化因子(包括白细胞介素-8,干扰素-g,和补体C5a),细胞表面的受体能探测化学因子的梯度引导中性粒细胞迁移,使中性粒细胞离开血管,趋向炎症或损伤部位的迁移,吞噬细菌,这一过程称为“趋化作用”。
细菌被细胞中的多种酶分解消化。在严重的时候粒细胞本身也会坏死,变成脓细胞。
引起中性白胞的许多生理、病理因素,可以发生动态变化。各种化脓性细菌感染、严重组织创伤、急性出血或溶血、急性中毒、白血病等都会导致生理性的改变。
白细胞总数的变化主要是中性白胞的增加和减少,所以中性白胞数量的变化主要反映了中性白胞体的变化,即白细胞的变化是中性白胞团的变化。在临床上,不仅要了解白细胞总数,还要了解各类细胞所占的百分比和形态变化。
在了解了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之后,还需要注意到,有很多因素会导致中性粒细胞的绝对值不正常,有些疾病或者是病毒感染都会导致不正常的中性粒细胞,所以在治疗的时候一定要结合身体的其他检查结果来治疗,片面的治疗不能彻底的治疗疾病。
上一篇:颧骨缩小副作用
下一篇:酵素原液的作用与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