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包的特点

来源:互联网 时间:2025-09-04 06:16:33 7人看过

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的居所和交通工具。它的外形美观别致、结构牢固合理、功能适用、冬暖夏凉耐用。这种独特的建筑形式和实用性能使它成为草原上独具一格的风景线,也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传统民居之一。

蒙古包,这是游牧民族特有的文化模式,它伴随着蒙古民族走过了漫长的年代。蒙古包有其发展、演变的过程:古人制造洞室,沿洞壁用木头、石头砌到洞沿,上面搭一些横木封顶就成了洞室。洞顶要留一口子,供人出入及走烟、出气、采光、通风之用,后来发展成蒙古包的门和天窗。那时称这种洞室为乌尔斡,“乌尔”原意为“挖”的意思,现代蒙古语中已经专指蒙古包天窗上的顶毡,引伸为“家”、“户”等意。

在狩猎采集时代,蒙古族住在窝棚里,这种圆形拱顶的隐蔽窝以活树为支柱,用桦树皮覆盖,制作简单,便于遗弃。随着原始人类由采集向狩猎过渡,活动范围越来越大,同时也把一部分食草动物逐渐驯养成家畜,出现了畜牧业的胚胎。这就要求有一种便于迁徙的居室,于是窝棚之类的建筑应运而生。在狩猎时代向游牧时代过渡时,其居住由窝棚过渡到帐篷,帐篷用树木做支架上盖毛皮。

进入畜牧社会,蒙古包支架变成哈纳,同上面提到的洞顶变成天窗结合在一起,便有了蒙古包的雏形。也出现了毛毡帐,其形似天幕,用羊毛毪覆盖。据《呼伦贝尔概要》载:“呼伦贝尔之普通蒙人,每限于游牧,依水草而居,转徙无常,概以穹庐为栖止。此种天幕生涯,可蔽风雪,可防虎狼。”“穹庐'满洲语曰‘蒙古博’,俗读‘博’为‘包’。”宋末元初辽人赵良嗣诗曰:“朔风吹雪下鸡山,烛暗穹庐夜色寒”,所咏的就是蒙古包。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蒙古包"也就随之产生了变化和发展:最初只是简单的用树枝围起来的一个个圆形的窝棚而已;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以及人类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蒙族人民对生活的追求也在不断的提高和中";因此现在的"蒙族人民的住所已不再是简单的窝棚了"。

现在的"蒙古包里已经不再使用单一的木制结构建筑而成了一个个的单元体式住宅区";并且还根据现代人的生活习惯进行了一些改进与调整:"如增加了卫生间、厨房等设施设备";同时还有一部分地区出现了带有车库功能的新型住宅小区等等。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仅用于学习参考,信息和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联系邮箱:chuangshanghai#qq.com(把#换成@)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仅用于学习参考,信息和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

联系邮箱:chuangshanghai#qq.com(把#换成@)

Copyright © 转乾企业管理-百问网 版权所有

黔ICP备20230096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