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身上有白色絮状物的原因可能是水霉病。水霉病,又称为肤霉病,是观赏鱼最常见疾病之一,由真菌寄生鱼体体表引起。它们在水质不良、鱼体抵抗力下降时就会爆发,主要寄生在鱼体表面,尤其是受伤部位,如鳍条、鳞片、鳃组织等,以吸收营养。水霉病的发生往往与环境因素有关,如水质不良、水温波动、饲料质量不佳等。
水霉病的症状包括在鱼体表面形成白色絮状物,这些白色絮状物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多,最终覆盖整个鱼体表面。如果鱼儿患上了水霉病,它们可能会出现食欲减退、活动减少、消瘦等症状。严重的水霉病可能会导致鱼儿死亡。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鱼身上长白色絮状物是怎么回事
鱼身上长白色絮状物的原因及解决方法如下:
1、白点病,原因:由温差太大或水温太低引起,前期鱼身体上会出现零星的白点,后期严重时,白点会扩大成白斑,甚至会导致鱼死亡。解决方法:提升水温到28℃,使用白点净给病鱼药浴,并保持水质清洁和环境稳定。
1、水霉病,原因:由细菌入侵引起,如鱼缸内的水质太差或鱼受到外伤等都可能导致细菌入侵。解决方法:先将生病的鱼隔离,使用高锰酸钾药浴,并安装紫外线***菌灯每天***菌3~4小时。
鱼身上有白色絮状物
得了白毛病。
白毛病,又称水霉病,为观赏鱼最常见疾病之一。
症状:鱼体皮肤受伤,或寄生虫侵袭破坏皮肤,霉菌的孢子侵入伤口,吸取养料,迅速生长,菌丝一端向内深入肌肉,一端向外生长,形成棉絮状菌丝。霉菌刚寄生时,一般不易发现;等到发现时,菌丝已从鱼体伤口侵入,由外向内生长。菌丝与伤口的细胞组织缠绕粘附,使组织坏死。由于棉絮状的菌丝日渐增多,鱼体负担过重,使游泳失常,食欲减退,日渐瘦弱,导致死亡。
治疗方法:
1.万分之四的食盐和万分之四的小苏打混合后全缸遍洒或药浴。
2.用百万分之二(2ppm)的高锰酸钾溶液加1%的食盐浸泡20~30分钟。
3.用百万分之一至二(1~2ppm)的次甲基蓝溶液或或孔雀石绿溶液浸泡20—30分钟。
4.。在水族箱顶端安装一盏15瓦的紫外线灯,每日照射数小时,可有效地抑制或消除水霉的孳生。。
预防方法:在水族箱里可投放少量食盐来抑制水霉、投放活饵料时注意清洁消毒。水质务必保持清洁,以此杜绝水霉的发生。
金鱼的鳍上长了白色絮状物是什么东西?
金鱼鱼鳍上免得白色絮状物是白毛病(也叫水霉病)。水霉病是由于动物身上受伤组织及死卵,慢慢在动物身上形成白色如棉絮状的覆盖物,又称覆棉病或水棉病。又称肤霉病或白毛病,是水生鱼类的真菌病之一,这种病的病原体已经发现有十多种,最常见的是水霉和绵霉。该病是由真菌寄生鱼体表引起,主要是真菌门鞭毛菌亚门藻状菌纲水霉目水霉科的水霉属和绵霉属。本病主要在水温较低的时候易发病,所以提高水的温度是治疗本病的关键。
解决方法:病鱼数量少可局部操作的话,可以用含碘消毒剂浸泡,用浓度为20mg/L聚维酮碘溶液,或2mg/L的高锰酸钾混合1%的盐水浸泡病鱼20~30分钟;或用800mg/L的食盐与小苏;或内服抗菌药物(如磺胺类),防治细菌激发感染。
拓展知识
金鱼(Carassiusauratus)又称金鲫鱼。鲤科鱼类,是由野生红鲫鱼演化而来。远在晋朝就有“赤鳞鱼”—金鱼的文字记载,堪称中国的国粹。金鱼是世界著名三大观赏鱼类之一,发源于中国,已有1700多年历史。金鱼在我国观赏鱼出口贸易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金鱼体态优美、品种繁多,其体色有红、黄、蓝、紫、黑、白、双色、三色、五花色等,其体形有狮头、高头、水泡、龙睛、绒球、珍珠鳞、蝶尾、***等。
在中国古代金鱼专著中,记录品种最多、最详细的,是蒋在邕的《朱鱼谱》。至于金鱼有多少花色品种,中国古代金鱼专著一般认为“种种,难以尽数”,列变化的原因与人的选择有关:“人好尚与时变迁,初尚纯红纯白,继尚金盔金鞍……总之,随意命名,从无定颜者也”。还有人认为颜色的变化和饲养或生长阶段有关:“至颜色鲜明,全在养法。龙睛鱼一出皆黑色,蛋鱼一出亦近黑稍淡。渐大渐变,有满白、有满红、有黑红、有红白、有碎花、有整花。其中颜色变化不能一,尽在养之得法。若一失法,往往常出肉红、肉白之色”。
上一篇:七夕节是什么意思
下一篇:花开花落终有时全诗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