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词牌名,又名"元会曲""凯歌"台城游"水调歌""花犯念奴""花犯"。以毛滂《元会曲·九金增宋重》为正体,双调九十五字,前段九句四平韵,后段十句四平韵。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
写这首词时苏轼在密州任太守。这是因为他和当时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的政见相左,受到排挤,于是自请外放。原本他想借机与弟弟苏辙团聚,所以请求将自己调到离苏辙近一些的地方当官。可惜这个愿望落空了。此时,距他与弟弟上次相见已经过去了七年。时值中秋佳节,苏轼对着空中的皓月感慨万千,于是借着酒意即兴抒发自己的情感,写下了这首《水调歌头》。
这首词的上片是写观月有感:他手持酒杯对青天发问,“明月几时有?”这句话显示出了诗人对明月的赞叹和憧憬,也显示出诗人的豪情和气概。后面继续递进这种情感,由于对月亮的憧憬,所以思考月宫现在是何年何月,又想要御风飞去月宫看看。而诗人为何想飞去月宫呢?当时苏轼想要返回汴京却又不能回去,置身在被冷遇的处境。正是因为现实的烦恼太多,所以希望飞去月宫。可是后面的笔锋一转,诗人怕月宫的“高”和“寒”,倒不如在人间的月色下起舞和影子做伴,这种矛盾的心理更让人体会出诗人对人世间的热爱留恋。词的下片思念亲人:此时已经很晚了,但是自己仍旧睡不着,因为自己在思念弟弟。
为什么月亮圆了,人却不能团圆?苏轼用抱怨月亮的话来加重哀思愁绪,衬托出他对弟弟的想念,还有对同样不能团聚的人们的感同身受。但他并没有一味沉浸于这样的哀伤之中,而是通过月亮阴晴圆缺的变化,寄托自己希望亲人平安健康的心意。这里人和月的联系,是一种精神上的互通,苏轼不单指他和弟弟,还有对所有与亲人分离者的衷心祝福。如此收束全词非常符合苏轼大气、开放的豪迈心态,同时让全词曲折缠绵,意味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