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geng)午(wu),庚午年是中国农历干支纪年,干支纪年每隔六十年一轮回,称作一甲子。干支历干支纪年属于一种循环纪年法;使用天干地支按照一定规则排列成六十个干支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地来纪年。
干支纪年每隔六十年就循环轮回一周,所以称作一甲子。六十岁因此才被称作花甲之年。
天干地支概述
天干有十个
天干有十个: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有十二个: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干支纪年起算自二十四节气之立春,只因干支纪年是干支历的纪年方法。历代官方历书(即黄历)皆如此。农历借用干支来纪年,其一年的范围在正月初一至除夕内,此点并无争议。而农历和干支历是两种不同的历法,两者在年份起点、月份划分规则、每年天数等皆不同。由于民国后使用了公历,不少民众包括极个别所谓专家在历法知识上的欠缺,所以两者常被混淆。
干支历是以60组各不相同的天干地支标记年、月、日、时的一种历法,是中国所特有的阳历。它以立春为一年之始,用二十四节气划分出十二个月,每个月含有两个节气,没有闰月。干支历与地球环绕太阳的周期运动有关,它能反映出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
自古以来,干支历一直为官方和民间所普通认识,应用于天文、风水、命理、选择术和中医等学科上,并为历朝官方历书(即黄历)所记载。
以清朝官修史书《清实录》为例,书中的干支纪年均以立春为分割点:如中华书局影印《清实录》之第十七册,乾隆实录之第九册,第573页,乾隆二十七年十二月廿二日(庚戌)立春,《实录》的记载是:“庚戌。是日癸未年立春。”另见清代《红楼梦》第九十五回:“是年甲寅年十二月十八日立春,元春薨日是十二月十九日,已交卯年寅月”,这里更是明确地指出干支历在纪年纪月时的转换点。
十二地支分别和十二种动物组合起来: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因生肖与地支自古存在这样的对应关系,所以生肖也从立春起算。
每年以一种组合为该年的生肖,该年出生的人均以此生肖作为自己的属相。每十二年循环一次。庚午年便是马年,这年出生的人属马。
庚午年年表
以下各个年份,年份数除以60余10,或年份数,除以10的余数是0,除以12的余数是10,自当年立春起至次年立春前止的岁次内均为“庚午年”。
第1千年第2千年第3千年
10年
70年1030年2050年
130年1090年2110年
190年1150年2170年
250年1210年2230年
310年1270年2290年
370年1330年2350年
430年1390年2410年
490年1450年2470年
550年1510年2530年
610年1570年2590年
670年1630年2650年
730年1690年2710年
790年1750年2770年
850年1810年2830年
910年1870年2890年
970年1930年2950年
199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