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集
著有诗集《生命的欢乐》、《无题抒情诗》、《人·爱情·风景》,散文诗集《遥远的吉他》,论文集《抒情诗的旋律》等共22种。部分作品译有英、法、日、德、意、俄、西、韩、南、保等外文版本。
译著
译著《普希金抒情诗选》、《叶赛宁抒情诗选》,主编《中国诗歌理论大辞典》、《俄罗斯文学名著金库》、《泰戈尔文集》、《契诃夫小说集》,PTV(诗歌电视)《爱的罗曼斯》(已录制播出)等,及《三月桃花水》进入了小学课本——在新世纪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二单元第二课。
刘湛秋
刘湛秋,男,(1935-2014),安徽芜湖人,当代著名诗人,翻译家,评论家,《诗刊》前副主编,中国散文诗学会副会长。其作品清新空灵,富有现代意识,手法新颖洒脱,立足表现感觉与情绪,既面对生活,又超越时空。早在八十年代中期,他就被一代大学生誉为“抒情诗之王。”他结集出版有诗歌、散文、评论、翻译、小说等三十余种,其诗集《无题抒情诗》获过中国新诗奖。他译的《普希金抒情诗选》《叶赛宁抒情诗选》为广大读者喜爱,并一度成为畅销书。
无题抒情诗
《无题抒情诗》由刘湛秋著,重庆出版社1986年出版。《无题抒情诗》曾获1988年中国作协第三届优秀诗集奖。《无题抒情诗》是一本轻型的沙龙式的诗集,题旨是写人生哲理,一首诗把人带进一个感情世界。诗人希望尝试一种通过朗诵与录音磁带而进入家庭的消费型“轻诗歌”。
鉴赏
刘湛秋是一位60年代成长起来的诗人、诗歌活动家,俄语翻译家。
正如克莱特曼的通俗钢琴给钢琴带来了一个新时代,刘湛秋也希望他尝试创作的“轻诗歌”给中国新诗开辟一个新领域、新路子,甚至是新时代。诗人的这种尝试是80年代诗坛的产物。80年代初期我国诗坛对于朦胧诗开展了旷日持久的论争,围绕诗的朦胧晦涩问题争论不休,而第一篇批评当代诗“朦胧气闷”的文章,就是经由刘湛秋的手编发的。他当然不很赞成这样的意见,然而他也在思索如何使诗具有更广大的读者。刘湛秋是一个来自工厂、工人的诗人。就学历说他只读过专科学校,如何使这些阶层的群众和青年能够接受诗歌,得到高级的精神食粮,有意无意地始终是他头脑里一个经常思考的问题。刘湛秋不是象牙之塔里的诗人,也不是经院里的哲学博士,他的确来自社会,然而,他聪明,他活泼,他流动,他多才多艺,他试图要开辟新路。朦胧诗使诗坛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然而也确有一个读者圈子大小的问题。到了80年代中期,当我们热烈争论“中国新诗的走向”时,诗歌过分朦胧与深奥的情况有增无减,有位青年评论家形容那是“几万个诗人蠕动在一个象牙塔上”。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进展,中国社会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渴望更多的精神生活与艺术生活。在寻找诗的出路的时候,刘湛秋想到了克莱特曼对于钢琴的伟大的划时代贡献。克莱特曼的思维是新的,他把具有高雅传统的钢琴与通俗联系起来。刘湛秋也试图把很多人都认为是“少数文学”的诗传播广远,正如他自己写诗同时也爱好迪斯科舞。
下一篇:长虹玻璃有什么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