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央官署中的中级官员。清代初期沿置,乾隆十八年(1753)废。清末改制,部分机关有设,地位高低不一,多在参事之下,职务相当于科长。中华民国北洋***各部亦设佥事,荐任,分掌各厅、司事务,常兼任科长,地位则略高于科长。如鲁迅曾任教育部佥事。
同时,在明代卫所体系中,亦有佥事之职,如都指挥佥事(秩正三品)、卫指挥佥事(秩正四品),两者均为指挥使之助手,一般分掌训练、军纪。如明代名将戚继光十八岁时担任世袭的登州卫指挥佥事。《台湾文献丛刊·偏安排日事迹》:“先是,铨部升枢(袁可立子袁枢)山东佥事,户部题留;奉旨:『准留,不准加衔』。”
佥事:相当于副职或者助理等职。
1912年2月,鲁迅经好友许寿棠的推荐,进入蔡元培任总长的教育部工作。同年8月,临时大总统袁世凯任命他为教育部佥事。《鲁迅日记》载,1912年8月,“22日晨见教育部任命名氏,余为佥事。”注释说“指任命鲁迅为教育部佥事。临时大总统8月21日任命周树人等32人为教育部佥事。8月26日鲁迅又被委兼任负责文化、艺术等方面工作的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按当时官制,‘参事’、‘佥事’都由总长推荐,总统任免。”鲁迅在一篇杂文《从胡须说到牙齿》中也提到:“我曾经是教育部的佥事,因为‘区区’,所以还不入鞠躬或顿首之列的;但届春秋二祭,仍不免要被派去做执事。”在北洋***时期,***各部的最高首长为总长,副职为次长,以下设参事、司长、佥事、科长、主事、科员。当时不设处这一级,司下面便是科,而“佥事”是司长的助手,相当于副司长或司长助理。
鲁迅这个“佥事”之职月工资是多少呢?《鲁迅日记》1912年8月30日记载:“下午收本月俸百二十五元,半俸也。”此后每月到手的月俸是240元,即五等官俸。之后,鲁迅职务虽然没有升迁,但是俸禄却涨了两次:到1914年8月,升到每月280元;到1916年3月,又升到300元,达到佥事工资的最高档。与北京大学文科学长陈独秀的工资持平,比拿“教授最高级之薪俸”胡适的月工资高出20元。可见鲁迅的工资是高于北大教授的。
锦衣卫的官员主要有:指挥使一人,指挥同知两人,指挥佥事两人,镇抚使二人,十四所千户十四人,副千户,百户,试百户,总旗,小旗。锦衣卫是皇帝的侍卫机构,主要职能为“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从事侦察、逮捕、审问等活动。也有参与收集军情、策反敌将的工作。
上一篇:洋溢在字典里的解释是什么
下一篇:王婆卖瓜卖的是什么瓜